致蘋果日報編輯的信—回應有關一項國際研究12個城市空氣質素評級的報導(只有中文版本)

致蘋果日報編輯的信—回應有關一項國際研究12個城市空氣質素評級的報導

致 蘋果日報編輯先生:

貴報於2016年8月7日報導一份由英國Future Spaces Foundation就全球12個城市的交通運輸系統的比較研究,並提及空氣質素比較及於7月9日,全港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首次全部達嚴重級別。

與其他主要國際城市如倫敦和紐約相若,所有大城市(包括香港)都在努力邁向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空氣質素指引。其中,香港近年積極推行了多項減排措施以改善空氣質素。

環境局在2013年3月發表《香港清新空氣藍圖》,詳細列出一系列減少本地污染物排放和提升區域空氣質素的措施。當中,我們透過《技術備忘錄》的方式,逐步收緊發電廠的排放上限。為了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政府在2014年3月推行鼓勵與管制並行計劃,投放約114億元,目標是在2019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逾八萬多輛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業車,截至本年7月底,已有超過五成合資格的車輛在計劃下退役。自2014年2月1日起,新登記的柴油商業車退役期限設定在十五年。在船隻減排方面,自2015年7月1日起,遠洋船隻在本港停泊期間必須轉用低硫燃料(含硫量不超逾0.5%)。香港是亞洲首個規定船隻停泊轉油的港口。我們亦提升了本地船用燃料的規格及正與國家交通運輸部及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在珠三角水域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進一步減少珠三角區內船隻的排放。就區域而言,我們正與廣東省政府聯手達致雙方為珠三角訂定的2015年和2020年減排目標。

我們改善空氣質素的措施漸見成效。過去五年(2011-2015年),香港的空氣質素已明顯改善。大氣中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分別下降了19%、24%、8%及23%;路邊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亦分別下降了26%、21%、19%及33%。

香港的空氣質素不單受本地廢氣排放的影響,區域性空氣污染對香港的影響也不少。當珠江三角洲陽光充沛,炎熱及吹輕微西至北風時,香港會受高水平的區域性臭氧及懸浮粒子影響;而路邊的二氧化氮亦會升至高的水平。在7月9日當強颱風尼伯特從香港東面移近時,正正就出現上述的天氣狀況,香港因而受嚴重的區域性空氣污染影響,造成全港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首次全部達至嚴重級別。隨著尼伯特登陸福建之後,香港的主要風向轉為海洋性的南風,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便從嚴重級別下降至低和中級別。

我們會繼續減少本地污染物排放及加強粵港兩地的合作,減少珠三角地區的區域性空氣污染,以持續改善本港的空氣質素。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
莫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