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幾位朋友問我,面對全球貿易戰和愈來愈複雜國際形勢,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為應對挑戰,開始放慢了環境保護和減碳步伐,例如歐盟放寬原定今年起實施的汽車二氧化碳排放規定; 加拿大聯邦政府今年4月1日起取消自2019年開始徵收的聯邦消費者碳稅; 及新西蘭政府放慢其減排目標等。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與全球貿易戰的背景下,香港可否也放慢一下環保步伐,先靜觀其變再謀劃前行?
環境保護是我們的國策,也是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今年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表明:「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
不過全球貿易戰緊張和地緣政治複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確實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尤其是對零售和飲食業等與消費密切相關的行業,風險猶高。香港市民和業界面對的種種威脅,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不作準備。所以我們必須要針對現時的大形勢,因時制宜來制定推進環境保護的策略,才能讓我們以最少代價,最大效益來推進環境保護,也避免環保政策在這個艱難時期加重市民和經營困難者的負擔。
在當前形勢下其實有不少政策工具仍然可以發揮作用,既避免對營商環境造成過度衝擊,也能推進環境保護,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有一些挑戰甚至可以轉化成為機遇,帶來經濟新增長點。回顧今屆政府推行一些環保計劃的經驗,我相信未來中短期香港可以按下列七個方向來推進環境保護:
1. 多用宣傳教育,改變市民行為,打造綠色生活文化
政府大力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圖為回收便利點。
今屆政府通過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多年來長期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自2021年起連續三年持續下降,至2024年減少了共7.5%。廢物回收率也由2020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33%,2024年的數字還在統計中,但可預見會是進一步提升。
「綠綠賞」用戶已經超過一百萬,愈來愈多市民以行動來參與廢物分類回收和回收廚餘。推動「走塑」一年以來,很多市民開始習慣自攜可重用餐具,業界亦在業務上作出轉變,選用多元替代品,連鎖食肆表示超過8成顧客不需要外賣餐具。這些措施推動了一個綠色生活文化在香港開始萌芽生長。
2. 緊密與行業協作,一同探索和推進務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減少對有經營困難者的衝擊
《減少使用包裝約章》計劃已獲得102家本地及跨國企業承諾參與。
環保署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計劃,鼓勵企業採取可持續的包裝減量措施,包括重新檢視包裝設計以減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提高包裝的可回收性和重用性,並探索創新解決方案。這不僅能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亦能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協助香港邁向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的長遠願景。計劃已獲得102家本地及跨國企業承諾參與。
為推進下一階段「走塑」工作,環保署正與業界和一些大型餐飲集團合作,今年年中在不同餐廳營運場景進行產品測試,尋求業界可接受又對市民生活影響最少的替代品。我們需要逐步擴大力度減少使用塑膠來保障健康,但也需要考慮相關替代品的成熟度、普及性和可負擔性,按實際情況穩慎前行,措施才可以為社會大眾接受,建立真正的綠色生活文化。
3. 盡量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把公帑投入減至最低,亦締造商機
邁向碳中和帶動了電動車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
邁向碳中和帶動了內地電動車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過去五年,香港的電動車數目也增加了八倍。除了帶動電動車銷售外,不少公司和企業都被我們的政策吸引來參與建設充電網絡,一間電動車電池回收廠也正在環保園建設中,估計明年便可投入運作。
由政府直接建設和營運區域供冷系統,除了需要動用大量公帑,還排除了私人企業的商業機遇和企業參與的種種好處。今屆政府打破以往做法,檢視洪水橋/厦村和新田科技城的區域供冷系統的規模、優次和推進模式,把政府工程縮減至絕對必要的範圍,盡可能善用市場,務求更具成本效益地配合當區發展,初步已估計可節省不少於400億元的政府工程開支。
4. 協助綠色經濟轉型,推進環保減碳,同時發掘和建立新經濟增長點
環境及生態局正協助盧米科技在香港物色地點開設廠房,利用回收廢塑膠再造成聲學超材料。
今屆政府努力協助本地綠色科技發展,將具應用潛力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技術及產品,並爭取在本地生產,利用本地回收廢料升級再造成高價值產品。例如環境及生態局正協助盧米科技在香港物色地點開設廠房,利用回收廢塑膠再造成聲學超材料,預計首年投入運作,即可處理約3,500公噸本地家居廢塑膠,並盡量在三至五年內,將處理量倍增至7,000公噸。我們也協助i2Cool在本地物色合適場地設立生產線,利用本地回收廢料如瓷磚、陶瓷和玻璃等製造高價值的無電製冷及創冷產品核心原料,透過升級再造實現循環經濟,同時設立生產線有助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為配合香港的能源轉型,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23年落成啟用,使香港能擁有更多元化的天然氣來源。另外香港正在準備引入綠色甲醇作為航運燃料,以及設立可持續航空燃料用量目標,打造綠色航運和航空中心。政府亦把握這個綠色轉型的機遇,去年6月發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有序地營造有利本地氫能發展的環境,既助減碳,也發掘新產業發展。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粵港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小組成立了「無廢灣區」建設專題小組,兩地會以區域性策略處理廢物管理問題,透過「優勢互補」加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可回收物料的區域性循環利用,共同發展循環經濟。
內地在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方面近年快速發展,香港是國際城市、金融中心,有著全線的高水平專業服務,可以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為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功能,成為各種綠色技術和產品的示範平台,協助本地環保減碳,也助力内地對外,尤其是一帶一路和東盟地區輸出綠色科研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
香港一直努力發展綠色金融,並保持在亞洲的領先地位。過去三年,香港平均每年發行約725億美元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務,而其中綠債的發行量在2024年達到430億美元,自2018年起連續七年居亞洲區市場的首位,佔地區總額約45%。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都在香港成功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
7. 發展與保育並行,一起規劃,同時推進,以達到發展與保育雙贏,邁向可持續發展
政府展開研究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今屆政府展開研究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除了可以有效保育后海灣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提升有關濕地的生態價值,亦有助推動水產養殖業現代化,以及為市民提供生態教育和康樂設施。同時亦能為北部都會區發展創造環境容量,締造保育與發展並行。
結語
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全球貿易戰帶來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需要一定對立。在當前形勢下仍然有不少政策工具和方向可以發揮作用,也避免在這個艱難時期加重市民和經營困難者的負擔。香港可以通過創新、合作和政策引導,將環保挑戰轉化為新的機遇。企業若也能提前佈局綠色轉型,不僅能為社會貢獻力量,還可以在未來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中佔據競爭優勢。通過健康的綠色生活文化,鼓勵市民參與和支持保護環境也是推動建設香港生態文明的重要一步。
完
2025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