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转废为能?

环境保护署 (环保署) 首座处理都市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的转废为能设施I·PARK1的建造工程进入里程碑。重约6,000公吨的第一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已经由珠海经水路运抵香港,属同类型组件全球最大之列。我和环保署的同事对工程踏入新里程感到十分鼓舞。

I·PARK1共有12 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而重约6,000公吨的第一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已经由珠海经水路运抵香港。
I·PARK1共有12 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而重约6,000公吨的第一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已经由珠海经水路运抵香港。

在石鼓洲外海人工岛兴建的I·PARK1,承办商以「组装合成」建筑法,采用先预制后组装的概念,在珠海的厂房先完成机电设备组件的预制工序,然后把已完成的组件运送至人工岛组装。这种创新的建造方法能提升生产效能、施工质素、工地安全、环保表现及成本效益。I·PARK1共有12个巨型机电设备预制组件,包括6个锅炉燃烧组件及6个烟道气体处理系统组件,总重量达50,000公吨,相当于约5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钢结构重量。

首个锅炉燃烧组件的体积约58x25x50米,差不多等于11架A380空中巴士的重量。要由水路跨境运送这样一个组件来港并非易事,风浪和天气均对海上运输有着很大的影响。环保署基建发展组的同事为了这次「首航」,做了大量准备工夫,除了一直与在珠海的承建商人员及驻地盘工程监督人员紧密联络外,亦派员亲身前往珠海实地视察付运前的安排细节。其间两地项目团队一直留意两地天气和海面情况的变化,每天都开会数次检视实时、实地的具体情况是否适宜付运工作,最后组件在经过差不多20多小时的航程后在2月11日顺利抵港。整个过程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既要因应海浪和天气情况作出良好规划,亦要善用香港位处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和完善的海运物流建设,更要两地项目团队的紧密配合,以及特区政府各部门和大湾区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才能令交付过程顺利完成。

首个锅炉燃烧组件差不多等于11架A380空中巴士的重量。
首个锅炉燃烧组件差不多等于11架A380空中巴士的重量。

凭借海上运输专队事先的精密工程计算和海陆两工程团队就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现场应变,运载首个组件的巨型趸船需时约5小时成功系泊于人工岛。鉴于组件庞大的体积和重量,需要以特制的陆上重型运输车缓缓地卸载至人工岛码头,过程由经验丰富的运输专队谨慎地操作每一步的移动,并配合潮汐水位及船舱稳定装置,历时约6小时才完成卸载。现时组件已经移动到人工岛的适当位置,展开组装工序。成功付运及组装顺利展开,让团队在今年能如期成功运送其余11件个组件到人工岛更具信心。

有些朋友问我,政府既然努力推动全民减废及乾净回收,为什么还要建造俗称垃圾焚化炉的转废为能设施?原因很简单,全球的经验是不论社会如何努力,总会有不少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需要妥善处理。现时本港透过两个堆填区来处理生活垃圾,不单占用宝贵的土地,造成对邻近居民的潜在滋扰,堆填后的垃圾分解时更会产生温室气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加剧气候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取代使用堆填区处理生活垃圾。

现时组件已经移动到人工岛的适当位置,展开组装工序。成功付运及组装顺利展开,让团队在今年能如期成功运送其余11件个组件到人工岛更具信心。
现时组件已经移动到人工岛的适当位置,展开组装工序。成功付运及组装顺利展开,让团队在今年能如期成功运送其余11个组件到人工岛更具信心。

全速兴建中的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务,环保署亦已选址屯门曾咀中部煤灰湖建设I·PARK2,并且委聘顾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及技术性研究,环保署更展开全港性选址研究,物色其他适合兴建转废为能设施的地点。上届政府定了目标在约2035年前全港停止使用堆填区处理生活垃圾。鉴于堆填区的运作令不少市民感觉滋扰,我指示了环保署团队,必须努力探求一切可行方法,务求提前尽早停止使用堆填区,回应市民诉求。

坊间和媒体不时会称这些转废为能设施为超级焚化炉、厌恶性设施,并且表达担心这些设施会影响周边环境。事实上,緃观世界各地,很多先进城市都是通过现代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以达致废物资源化,我国也大力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天的焚化设施,无论外观或空气质素控制方面都可做到与社区和谐共存,更可成为结合社区康乐的设施。环保署在屯门的T·PARK污泥焚烧设施,便是一个好例子,其建筑及工程设计新颖,外观具地标性,屡获环保建筑设计奖项,亦是受市民欢迎的休闲和教育设施。而兴建中的I·PARK1会装设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系统,确保排放的烟气不会对附近环境造成影响。

全速兴建中的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务。
全速兴建中的I·PARK1,将于2025年投入服务。

政府会继续大力推动市民源头减废和乾净回收,亦会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转废为能设施取代使用堆填区,我们在选择这些设施的选址时,会全盘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可用土地面积、环境影响、废物运输安排、处理废物基建设施的布局等,并会结合相宜的社区设施或绿色旅游概念,发挥一址多用协同效应,让市民受惠更多。我希望广大市民都明白建设转废为能设施乃大势所趋,并支持减废回收的各项工作,携手建设绿色香港,一同实现《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和《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达致「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的目标。

2023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