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位朋友问我,面对全球贸易战和愈来愈复杂国际形势,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应对挑战,开始放慢了环境保护和减碳步伐,例如欧盟放宽原定今年起实施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规定; 加拿大联邦政府今年4月1日起取消自2019年开始征收的联邦消费者碳税; 及新西兰政府放慢其减排目标等。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与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下,香港可否也放慢一下环保步伐,先静观其变再谋划前行?
环境保护是我们的国策,也是香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今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表明:「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
不过全球贸易战紧张和地缘政治复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确实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对零售和饮食业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风险犹高。香港市民和业界面对的种种威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作准备。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现时的大形势,因时制宜来制定推进环境保护的策略,才能让我们以最少代价,最大效益来推进环境保护,也避免环保政策在这个艰难时期加重市民和经营困难者的负担。
在当前形势下其实有不少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既避免对营商环境造成过度冲击,也能推进环境保护,稳步迈向可持续发展。有一些挑战甚至可以转化成为机遇,带来经济新增长点。回顾今届政府推行一些环保计划的经验,我相信未来中短期香港可以按下列七个方向来推进环境保护:
1. 多用宣传教育,改变市民行为,打造绿色生活文化
政府大力推动源头减废及扩大回收网络。图为回收便利点。
今届政府通过推动源头减废及扩大回收网络,成功扭转废物弃置量多年来长期不断上升的趋势。都市固体废物的弃置量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持续下降,至2024年减少了共7.5%。废物回收率也由2020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33%,2024年的数字还在统计中,但可预见会是进一步提升。
「绿绿赏」用户已经超过一百万,愈来愈多市民以行动来参与废物分类回收和回收厨余。推动「走塑」一年以来,很多市民开始习惯自携可重用餐具,业界亦在业务上作出转变,选用多元替代品,连锁食肆表示超过8成顾客不需要外卖餐具。这些措施推动了一个绿色生活文化在香港开始萌芽生长。
2. 紧密与行业协作,一同探索和推进务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有经营困难者的冲击
《减少使用包装约章》计划已获得102家本地及跨国企业承诺参与。
环保署推出《减少使用包装约章》计划,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的包装减量措施,包括重新检视包装设计以减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提高包装的可回收性和重用性,并探索创新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减轻堆填区的压力,亦能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协助香港迈向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的长远愿景。计划已获得102家本地及跨国企业承诺参与。
为推进下一阶段「走塑」工作,环保署正与业界和一些大型餐饮集团合作,今年年中在不同餐厅营运场景进行产品测试,寻求业界可接受又对市民生活影响最少的替代品。我们需要逐步扩大力度减少使用塑胶来保障健康,但也需要考虑相关替代品的成熟度、普及性和可负担性,按实际情况稳慎前行,措施才可以为社会大众接受,建立真正的绿色生活文化。
3. 尽量善用市场力量发展环境基建,把公帑投入减至最低,亦缔造商机
迈向碳中和带动了电动车和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迈向碳中和带动了内地电动车和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过去五年,香港的电动车数目也增加了八倍。除了带动电动车销售外,不少公司和企业都被我们的政策吸引来参与建设充电网络,一间电动车电池回收厂也正在环保园建设中,估计明年便可投入运作。
由政府直接建设和营运区域供冷系统,除了需要动用大量公帑,还排除了私人企业的商业机遇和企业参与的种种好处。今届政府打破以往做法,检视洪水桥/厦村和新田科技城的区域供冷系统的规模、优次和推进模式,把政府工程缩减至绝对必要的范围,尽可能善用市场,务求更具成本效益地配合当区发展,初步已估计可节省不少于400亿元的政府工程开支。
4. 协助绿色经济转型,推进环保减碳,同时发掘和建立新经济增长点
环境及生态局正协助卢米科技在香港物色地点开设厂房,利用回收废塑胶再造成声学超材料。
今届政府努力协助本地绿色科技发展,将具应用潜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商业价值的技术及产品,并争取在本地生产,利用本地回收废料升级再造成高价值产品。例如环境及生态局正协助卢米科技在香港物色地点开设厂房,利用回收废塑胶再造成声学超材料,预计首年投入运作,即可处理约3,500公吨本地家居废塑胶,并尽量在三至五年内,将处理量倍增至7,000公吨。我们也协助i2Cool在本地物色合适场地设立生产线,利用本地回收废料如瓷砖、陶瓷和玻璃等制造高价值的无电制冷及创冷产品核心原料,透过升级再造实现循环经济,同时设立生产线有助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为配合香港的能源转型,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于2023年落成启用,使香港能拥有更多元化的天然气来源。另外香港正在准备引入绿色甲醇作为航运燃料,以及设立可持续航空燃料用量目标,打造绿色航运和航空中心。政府亦把握这个绿色转型的机遇,去年6月发布《香港氢能发展策略》,有序地营造有利本地氢能发展的环境,既助减碳,也发掘新产业发展。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小组成立了「无废湾区」建设专题小组,两地会以区域性策略处理废物管理问题,透过「优势互补」加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可回收物料的区域性循环利用,共同发展循环经济。
内地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方面近年快速发展,香港是国际城市、金融中心,有着全线的高水平专业服务,可以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功能,成为各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示范平台,协助本地环保减碳,也助力内地对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东盟地区输出绿色科研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
香港一直努力发展绿色金融,并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过去三年,香港平均每年发行约725亿美元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务,而其中绿债的发行量在2024年达到430亿美元,自2018年起连续七年居亚洲区市场的首位,占地区总额约45%。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都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
7. 发展与保育并行,一起规划,同时推进,以达到发展与保育双赢,迈向可持续发展
政府展开研究建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
今届政府展开研究建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除了可以有效保育后海湾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提升有关湿地的生态价值,亦有助推动水产养殖业现代化,以及为市民提供生态教育和康乐设施。同时亦能为北部都会区发展创造环境容量,缔造保育与发展并行。
结语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全球贸易战带来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需要一定对立。在当前形势下仍然有不少政策工具和方向可以发挥作用,也避免在这个艰难时期加重市民和经营困难者的负担。香港可以通过创新、合作和政策引导,将环保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企业若也能提前布局绿色转型,不仅能为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在未来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中占据竞争优势。通过健康的绿色生活文化,鼓励市民参与和支持保护环境也是推动建设香港生态文明的重要一步。
完
2025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