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缓垃圾收费,如何减少垃圾?

有朋友问我,政府继续暂缓垃圾收费,香港垃圾长期上升问题可以如何解决?

已经扭转垃圾长期上升趋势

垃圾量下降

我对他说,政府推动减废回收的决心,和在2035年达致「零废堆填」的目标绝不会改变。以往香港的垃圾弃置量确实是不断上升,但现届政府透过增加回收配套,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已经成功扭转垃圾长期上升的趋势。垃圾弃置量由2021年平均每日11 358公吨逐步减至2024年平均每日10 510公吨,减少共7.5%。人均弃置量亦由2021年的高位每人每日1.53公斤逐步下降至2024年每人每日1.40公斤,下跌约8.5%。

回收率上升

本届政府推动减废回收的成果,不单止反映在垃圾弃置量下降,整体回收率亦正在上升。总回收量由2020年的低位约154万公吨增加至2024年约202万公吨,增加了约48万公吨,回收率亦由28%上升至34%。

暂缓垃圾收费后垃圾量继续下降

有人担心政府暂缓实施垃圾收费,便无法阻止垃圾弃置量上升。事实是去年5月宣布暂缓后,市民在减废回收方面的意识和参与度仍然是有增无减。垃圾弃置量继续下降,由2024年上半年平均每日10 652公吨减至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日10 141公吨,一年间已经减少了约5%,和2021年相比平均每日减少了超过1 200公吨。

可望不用建设第三座转废为能设施

为达致「零废堆填」,现代化转废为能设施I‧PARK1快将落成, I‧PARK2亦在筹备中,合共每日可处理9 000公吨废物。

我们用了三年多时间已经把每日垃圾弃置量减少了超过1 200公吨,市民和社会各界如能持续努力减废,在十年间进一步将每日垃圾弃置量减少多一千多公吨,降至9 000公吨以下,香港便可望不用建设第三座转废为能设施也可以在2035年达到「零废堆填」。
 

应否实施垃圾收费

社会意见

垃圾收费是推动减废回收的其中一项工具,但是有先决条件,就是市民和社会广泛支持。政府委托了第三方民意调查机构进行了电话调查,社会上不同媒体和机构亦有进行民意调查。多项调查结果都是大约七至八成受访市民认为现阶段不应该/不适合推行垃圾收费。很多意见都反映市民不接受惩罚性的垃圾收费,市民更愿意接受协助性和鼓励性的措施来推动减废回收。

业界方面,我们收到不少来自物业管理、饮食及清洁业等界别代表的意见,指出现时正面对人手不足和经营挑战,不希望政府急于实施垃圾收费。物业管理和清洁业界更表示,推行垃圾收费无可避免地会导致管理/清洁费上升,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居民将难以接受,前线清洁工更担心在现时人手短缺下,推行垃圾收费会带来大量额外工作和沉重负担。

减废回收策略需因时制宜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和气氛,以及经济转型下,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也推出11项措施支持本地经济,特别是中小企。政府应该因时制宜来制定推进减废回收工作的策略,才可以达到整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考虑到:

(a) 垃圾收费只是工具,目的是推动减废回收,和零废堆填;
(b) 现时欠缺市民和社会广泛支持这个先决条件;
(c) 现届政府推行的各项减废回收工作已经收到明显效果;以及
(d) 政府应该因时制宜来制定推进减废回收工作的策略;
 

所以政府会继续暂缓实施垃圾收费,并且会循以下方向推动全民减废和分类回收。

 

未来废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

为如期实现「零废堆填」和持续推动源头减废,未来我们会循以下四个方向继续推动减少废物和分类回收,辅以着力发展转废为能力设施I‧PARK1和筹备中的I‧PARK2,也可以藉此减少碳排放。

(一) 多用宣传教育,改变市民行为,打造绿色生活文化
 
  持续推动减废回收的宣传教育,透过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持续支援社区环境教育工作,鼓励公众源头减废、实践废物源头分类和乾净回收,以及在校园推行「回收@校园」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源头减废的意识,鼓励他们善用学校及社区的回收设施,并带动家人一起实践资源分类回收。政府亦会加强与非牟利机构的合作,推广「绿展义工计划」,以接触更多妇女、外佣、少数族裔和新来港人士等社群,加强向不同背景的市民宣传绿色减废回收文化。
 
(二) 持续完善回收网络
 
 
(a) 持续完善「绿在区区」社区回收网络,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提升服务,包括提升「绿在区区」现有800多个公共回收物收集点的服务水平,支援缺乏空间自设回收设施的单幢住宅楼宇和「三无大厦」,82个「回收便利点」正逐步转型为智能自助回收设施,寻求以更低成本扩大回收网络,以及在2026年4月将「绿绿赏」礼品兑换全面电子化,提供更便利及多元的礼品选择,鼓励及推动市民参与减废回收;及
 
(b) 继续完善厨余回收服务,包括在今年内增加全港住宅的智能厨余回收桶或厨余收集设施至约 1 600个和在更多合适的地点设置公众厨余回收点,并加强支援私人屋苑参与厨余回收,以及逐步实现公共屋邨「一座一桶」。同时,政府会积极探讨各种就地厨余处理技术,并于屋苑、乡郊和政府场地进行试验,以评估不同设备的应用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三) 紧密与行业协作,共同探索和推进务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商界(特别是中小企)的冲击,例如:
 
 
(a) 立法会已在今年7月通过提交《2025年促进循环再造及妥善处置产品(杂项修订)条例草案》,为「市场主导模式」的生产者责任计划订立共同法律框架。为制订有关电动车电池和塑胶饮料容器及纸包饮品盒生产者责任计划的附属法例,正谘询业界并按实际情况在2026年内谘询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及
 
(b) 环保署正鼓励餐饮业界按实际情况试行逐步扩大使用非塑胶容器,同时收集更全面的数据,协助优化产品设计和供应链,务实推进减少使用塑胶。
 
(四) 善用市场力量发展环境基建,协助绿色经济转型
 
 
(a) 将于今年年底开始试运的屯门环保园现代化纸浆生产设施除了预计每年可处理63万公吨本地三纸(纸皮、报纸及办公室用纸)外,还可额外处理九万公吨杂纸,扩大废纸回收种类至纤维价值较低或由夹层物料制成的杂纸(例如纸袋、包装盒和包装纸)。
 
(b) 推动全港首个具规模的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在环保园投入运作。透过退役电动车电池的再利用,转化为含有贵重金属的再生黑粉,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2025年9月27日